Please wait a minute...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Vol. 39 Issue (2): 152-162    
论文     
再论我国虫白蜡利用的起源
杨凯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353
Reanalysis of the Origin of Cera Chinensis Utilization in China
YANG Kai
College of Histor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3, China
 全文: PDF(1252 KB)  
摘要: 古代文献中将虫白蜡与蜂白蜡通称为“白蜡”,两者极易混淆,对后人研究也造成了误导。邹树文曾经系统研究过我国虫白蜡利用的起源,将其上溯至魏晋时期,这对周密、李时珍等人传统的“宋元之际说”构成挑战。然而通过对文献中“白蜡”一词涵义的辨析,综合其他各种证据,则发现邹文的观点和结论存在很多问题。严格地讲,在新的有力证据出现之前,还是应该将我国虫白蜡利用的起源归在宋元之际。
关键词: 虫蜡蜜蜡起源    
Abstract: It is easy to confuse cera chinensis and white beeswax in sources, because both of them were called “white wax” by ancient people, causing some confusion for later generations. Zou Shuw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origin of cera chinensis utilization in China, and traced it back to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challenging the traditional opinion of Zhou Mi and Li Shizhen. However, through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white wax”, and consideration of other evidence,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ith Zou Shuwen's conclusions. Strictly speaking, without the emergence of new strong evidence, the origin of cera chinensis utilization in China should still be in the period betwee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Key words: cera chinensis    beeswax    origin
收稿日期: 2019-09-20 出版日期: 2022-06-17
ZTFLH:  N092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生态环境史》”(项目编号:13&ZD080)
作者简介: 杨凯,1993年生,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史、农业史。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杨凯

引用本文:

杨凯. 再论我国虫白蜡利用的起源[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2): 152-162.

YANG Kai. Reanalysis of the Origin of Cera Chinensis Utilization in China.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2020, 39(2): 152-162.

链接本文:

http://www.shns.ac.cn/CN/        http://www.shns.ac.cn/CN/Y2020/V39/I2/152

1 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M]. 第22卷, 同翅目·蚧总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356.
2 李时珍. 本草纲目[M]. 卷39.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1. 2234.
3 龙村倪. 中国养殖白蜡虫的历史[J]. 历史月刊, 2001, 12: 167.
4 黄正建. 走进日常——唐代社会生活考论[M]. 上海: 中西书局, 2016. 219.
5 岑仲勉. 隋唐史[M]. 下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587.
6 王星光, 柴国生. 中国古代生物质能源的类型和利用略论[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0, 29(4): 429.
7 邹树文. 虫白蜡利用的起源[C]//农史研究集刊. 第1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 83~92.
8 名医别录(辑校本)[M]. 陶弘景, 集. 尚志钧, 辑校. 卷1.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 76.
9 苏敬. 本草图经(辑校本)[M]. 尚志钧, 辑校. 卷14.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467.
10 慎懋官. 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M]. 卷7.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万历九年刻本. 542.
11 朱辅. 溪蛮丛笑[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1. 2.
12 周密. 癸辛杂识[M]. 续集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122.
13 周密. 癸辛杂识[M]. 续集下. 北京: 中华书局, 1988. 214.
14 龙村倪. 中国白蜡虫的养殖及白蜡的西传[J]. 中国农史, 2004, (4): 18.
15 王辅. 我国古代繁育白蜡虫的记载[J]. 昆虫知识, 1965, (3): 178.
16 王辅. 我国白蜡虫业的演变及其振兴战略[J]. 自然资源, 1992, (2): 38.
17 张长海, 刘化琴. 中国白蜡虫及白蜡生产技术[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7. 1.
18 尚志钧. 神农本草经校注[M]. 卷2.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8. 84.
19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2. 141.
20 柯治国. 白蜡虫的分布与生态因子的分析[J]. 昆虫知识, 1981, (6): 257.
2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农业昆虫[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 352.
22 刘文泰. 本草品汇精要[M]. 卷29.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4. 478~479.
23 尚志钧. 本草拾遗辑释[M]. 卷9.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415.
24 苏敬, 等. 唐·新修本草(辑复本)[M]. 尚志钧, 辑校. 卷16.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 401.
25 王启兴, 张虹. 顾况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19.
26 夏征农. 辞海(生物学分册)[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958.
27 希勒格. 中国史乘中未详诸国考证[M]. 冯承钧, 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87~90.
28 张华. 博物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77.
29 永瑢, 等. 四库全书总目[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30 王伟力. 蜡染艺术[M]. 贵阳: 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3. 16.
31 伍新福. 论评与考辨: 史学研究论文集[C]. 长沙: 岳麓书社, 2013. 660.
32 贺琛. 苗族蜡染[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6. 69~70.
33 袁钟, 图娅, 彭泽邦, 等. 中医辞海[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9. 465~466, 1170.
34 李景荣. 备急千金要方校释[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35 周礼注疏[M]. 郑玄, 注. 贾公彦, 疏. 卷43.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1420.
36 胡守为. 神仙传校释[M]. 卷3,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93.
37 杜佑. 通典[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8.
38 孙方圆. 兵道尚诡——试说宋代的军用蜡丸[J]. 军事历史, 2018, (2): 37.
39 欧阳脩, 宋祁. 新唐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40 华觉明. 中西方失蜡法之同异——兼评“先秦不存在失蜡法”一说[J]. 考古, 2010, (4): 87.
41 黄双修. 失蜡法铸造技术——我国古代冶铸史上的伟大创造[J]. 中国养蜂, 2002, (4): 31.
42 华觉明, 等. 中国冶铸史论集[C].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6. 232.
43 吉田光邦. 《天工开物》的冶炼铸造技术[C]//天工开物研究论文集. 章熊, 吴杰,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1. 173.
44 韩天衡. 中国篆刻大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23.
45 肖占鹏, 董志广. 梁简文帝集校注4[M]. 卷15.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5. 1142.
46 房玄龄, 等. 晋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47 华觉明. 中国古代金属技术——铜和铁造就的文明[M]. 郑州: 大象出版社, 1999. 544.
48 叶其峰. 古玺印通论[M].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03. 202.
49 脱脱, 等. 宋史[M]. 卷154.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3590.
50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M]. 卷8.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0. 151.
51 王溥. 唐会要[M]. 卷89. 北京: 中华书局, 1955. 1623.
52 赵瑞廷. 唐代莲花手菩萨金铜佛像制作工艺探讨[J].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15: 320~334.
53 谭德睿. 董钦造鎏金铜佛坛——小型佛教群雕的精品[J].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2011, (11): 1077~1078.
54 王仁裕, 等. 开元天宝遗事十种[M]. 丁如明, 辑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73.
55 陆游. 老学庵笔记[M]. 卷5.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64.
56 王汝涛. 类说校注[M]. 卷9.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6. 285.
57 三曹集[M]. 张溥, 辑评. 宋校永, 校点. 长沙: 岳麓书社, 1992. 254.
58 罗桂环. 宋代的“鸟兽草木”之学[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1, 20(2): 151~162.
59 廖立. 岑嘉州诗笺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363.
60 杜浩. 唐代文学中酒文化的传播研究[D]. 保定: 河北大学, 2017. 130.
61 薛爱华. 撒马尔罕的金桃: 唐代舶来品研究[M]. 吴玉贵, 译. 北京: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6. 478, 698.
62 石声汉. 农政全书校注[M]. 中册. 卷38.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1060.
63 刘静. 周密研究[D]. 成都: 四川大学, 2005. 95~104, 106.
64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M]. 卷13.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0. 171.
[1] 邹大海. 中国上古时代数学门类均输新探[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4): 395-424.
[2] 刘思亮. 磔狗与逐疫——先秦时代的防疫记忆[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4): 425-438.
[3] 杨欢. 秦始皇陵出土青铜马车活性连接工艺研究[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4): 439-452.
[4] 周默轩. 论秦始皇陵铜马车系驾构件中靷的结构和作用[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4): 453-466.
[5] 杜新豪. 宿麦抑或旋麦:关于汉代以前冬、春小麦种植的述评[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4): 467-475.
[6] 邵华. 从知识转型与本土化的角度看《中国树木分类学》与近代林学的早期发展[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4): 491-503.
[7] 孙烈. 研究集集体 学术日日新——回顾与总结“科技史重大项目的筹划与实施”(代编者按)[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增刊): 1-5.
[8] 戴念祖. 《中国科学技术史》大书的筹划与编纂[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增刊): 6-10.
[9] 黄兴. 《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编纂与编委会[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增刊): 11-20.
[10] 戴吾三. 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评介兼与李约瑟之SCC比较*[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增刊): 21-28.
[11] 华觉明.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的筹划与实施[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增刊): 31-40.
[12] 长北, 白云燕, 沈之娴, 吴丹彤, 李劲松, 邱耿钰, 潘妙.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匠心之作*[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增刊): 41-46.
[13] 张柏春.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的筹划与实施[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增刊): 47-63.
[14] 郭书春, 高峰. 《中华大典·数学典》编纂漫谈[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增刊): 82-106.
[15] 李兆华. 清代算家的勾股恒等式证明与应用述略[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3): 269-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