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
|
|
|
|
中国古代踏粪技术传承与变迁 |
熊帝兵1, 惠富平2 |
1.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淮北 235000; 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科技史研究院,南京 210044 |
|
On Changes of Manure in Pre-modern China |
XIONG Dibing1, HUI Fuping2 |
1. College of History & Tourism,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China; 2. Institution of Histor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
[1] 陈良佐. 中国古代农业施肥之商榷[J].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971, 42(4): 829-842. [2] 中国农业科学院, 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中国农学史(初稿): 下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24-83. [3] 曹隆恭. 肥料史话[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1. [4] 章楷. 我国古今施肥琐论[J]. 古今农业, 1989(2): 24-31. [5] 周广西. 论徐光启在肥料科技方面的贡献[J]. 中国农史, 2005, 24(4): 20-28. [6] 李伯重. 明清江南肥料需求的数量分析——明清江南肥料问题探讨之一[J]. 清史研究, 1999(1): 30-38. [7] 杜新豪, 曾雄生. 经济重心南移浪潮后的回流——以明清江南肥料技术向北方的流动为中心[J]. 中国农史, 2011, 30(3): 55-62. [8] 崔德卿. 明代江南地区的复合肥料: 粪丹的出现及其背景[J]. 中国农史, 2014, 33(4): 30-44. [9] 杜新豪. 金汁: 中国传统肥料知识与技术实践研究(10—19世纪)[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10] 焦彬. 论我国绿肥的历史演变及其应用[J]. 中国农史, 1984, 3(1): 54-57. [11] 林蒲田. 草木灰施用考[J]. 农业考古, 1993(1): 78-80. [12] 崔德卿. 明末清初豆饼的出现和江南农业的发达[J]. 农业考古, 2014(4): 41-57. [13] 贾思勰. 齐民要术校释 [M]. 第2版. 缪启愉, 校释.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23. [14] 柳士镇. 从语言角度看《齐民要术》卷前《杂说》非贾氏所作[J]. 中国语文, 1989(2): 143-148. [15] 阚绪良. 《齐民要术》卷前《杂说》非贾氏所作新证[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4): 62-64. [16] 汪维辉. 《齐民要术》卷前“杂说”非贾氏所作补证[J]. 古汉语研究, 2006(2): 85-90. [17] 曾雄生. 中国农学史[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2: 294. [18] 胡厚宣. 殷代农作施肥说[J]. 历史研究, 1955(1): 97-106. [19] 万国鼎. 氾胜之书辑释[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7: 149. [20] 熊帝兵. 从《齐民要术》看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J]. 农业考古, 2017(3): 46-51. [21] 吉村清尚. 肥料学讲义[M]. 刘友惠, 译.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0: 122. [22] 中国农业科学院, 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中国农学史(初稿): 上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 256. [23] 龚建军, 蔡飞副. 农业化学应用[M]. 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5: 169. [24] 张亨业. 厩肥及其作用[J]. 农业科学实验, 1978(7): 16-18. [25] 彼得洛夫. 厩肥[M]. 何春霖, 译. 北京: 新农出版社, 1953: 7. [26] 化振红. 《分门琐碎录》校注[M]. 成都: 巴蜀出版集团, 2009: 1-2. [27] 陈元靓. 农桑类[M]//事林广记: 前集卷12. 影印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4a. [28] 石声汉. 农桑辑要校注[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2: 31. [29] 王祯. 东鲁王氏农书译注[M]. 缪启愉, 缪桂龙, 译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62. [30] 徐光启. 农政全书校注[M]. 石声汉, 校注. 石定枎, 订补. 北京: 中华书局, 2020: 157-158. [31] 马宗申. 授时通考校注: 第2册[M]. 姜义安, 参校.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1: 260. [32] 陈旉. 陈旉农书校注[M]. 万国鼎, 校注.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65: 2. [33] 王力. 同源字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298. [34] 马宗申. 授时通考校注: 第3册[M]. 姜义安, 参校.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1: 63. [35] 郝懿行. 宝训[M]//续修四库全书: 第976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56. [36] 杨巩. 农学合编[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6: 361. [37] 倪倬. 农雅[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6: 96. [38] 王毓瑚. 区种十种[M]. 北京: 财政经济出版社, 1955: 13. [39] 明清广东稀见笔记七种[M]. 李龙潜, 杨宝霖, 陈忠烈, 等, 点校.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 91. [40] 蒲松龄. 农桑经校注[M]. 李长年, 校注.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2: 33. [41] 宝坻劝农书[M]. 郑守森, 况清楷, 翟乾祥, 校注.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27. [42] 祁寯藻. 马首农言注释[M]. 高恩广, 胡辅华, 注释.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1: 63. [43] 徐光启. 测量法仪(外九种)[M]//朱维铮, 李天纲. 徐光启全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450-453. [44] 杨一臣. 农言著实评注[M]. 翟允禔, 整理.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9: 19. [45] 鲁明善. 农桑衣食撮要[M]. 王毓瑚, 校注.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62: 54. [46] 张履祥. 补农书校释(增订本)[M]. 陈恒力, 校释. 王达, 参校、增订.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3: 64. [47] 姜皋. 浦泖农咨[M]//续修四库全书: 第976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216. [48] 叶景葵. 叶景葵文集: 中册[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6: 397. [49] 王毓瑚. 秦晋农言[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7: 82. [50] 范村农. 广牧畜[M]//农桑简要新编. 刻本. 泰安: 泰安府署, 1901(光绪二十七年): 13b. [51] 谢成侠. 中国养牛羊史[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5: 160. [52] 马家鼎, 张嘉言. 光绪寿阳县志[M]//山西府县志辑: 第22册//中国地方志集成.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5: 540. [53] 周郁滨. 珠里小志[M]//乡镇志专辑: 第2册//中国地方志集成. 上海: 上海书店, 1992: 508. [54] 卫杰. 蚕桑萃编[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6: 34. [55] 彭慕兰. 大分流: 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的经济发展[M]. 史建云, 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286. [56] 洪璞. 明代以来太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以吴江县为中心[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34. [57] 向志民, 何敏. 厩肥资源质量分析与评价[J]. 陕西农业科学, 2000(5): 14-16. [58] 宋湛庆. 《农说》的整理与研究[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0: 34-35. [59] 李伯重. 江南农业的发展: 1620—1850[M]. 王湘云, 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54. [60] 伊懋可. 大象的退却: 一部中国环境史[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 185. [61] 汪曰桢. 南浔镇志[M]//乡镇志专辑: 第22册(下)//中国地方志集成. 上海: 上海书店, 1992: 233. [62] 张博. 民国以来厩肥资源在绥远地区的推广及影响[J]. 鄱阳湖学刊, 2018(2): 95-103. |
|
Viewed |
|
|
|
Full text
|
|
|
|
|
Abstract
|
|
|
|
|
Cited |
|
|
|
|
|
Shared |
|
|
|
|
|
Discussed |
|
|
|
|